医疗行业是一个政策、资源推动的市场,从政策的角度看医疗最核心医生资源被松绑,有望得到更高的利用率。
2015年09月11日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提高资源利用率,资源再分配。
2015年11月20日《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》,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多点执业。
2015年12月7日,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前9天,我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在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成立,由政府带头创办。
2016年03月11日,《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,整合线上线下资源,规范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程序管理。积极开展互联网在线健康咨询、预约诊疗、候诊提醒、划价缴费、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。
2016年04月26日《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》提出加快开展分级诊疗试点、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、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。
2017年2月28日,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《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》,医生多点执业的大门打开。
2017年03月06日《关于印发“十三五”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》提出的主要指标主要围绕老年人展开。
所有政策都围绕着分级诊疗和医养结合改进,医疗服务作为公共基础服务,基本的指导原则是:“按照以人为本、群众自愿、统筹城乡、创新机制的原则,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,以常见病、多发病、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,完善服务网络、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,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,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,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,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。”
所有改革的核心思路,虽然没有扫除所有的政策障碍,但是至少方向是明确的:
1.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。
2.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,分级诊疗。
3.常见病、多发病、慢性病、养老由社区、机构、企业逐步试点接入。
4.放开对核心资源的控制,让社会其他资源能介入接入,减轻政府服务压力。
虽然要进行改革,也希望有各种机构介入,但医疗作为公共基础服务,有一些底线不能破,医聊市场的开放必须要在监管之下。
1.公共服务面向普通大众民众,价格要受控,不能有大波动。这个比较好理解,大多数人面对医院已经是穷人了,改革不能改的让大家更看不起病,那样就成社会病了。类似于公共出行一样,滴滴怎么搞都可以,但是要让“的士”服务这种社会认知的公共服务价格上涨,政府是不会答应的。
2.核心的医疗资源,医生、护士、药品要能自由流动和使用,但是在目前医生护士资源资源整体短缺,国家不能也不会容忍社会资源带走公共资源的核心。医生虽然可以点执业,但是你至少先得是一个“点”,至少要是一个合法的医疗机构。至于护士的多点执业,乐观估计也会在两年之内开放,但医生、护士资源的如果离开了医疗机构,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医生和护士,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是在监管之内的。估计现在拿一个互联网医院的牌照,外来可以卖很多钱。
3.在医疗这个领域风险没有政府背书,利益,特别是医患关系很容易定义成社会稳定性问题的时代里,医院其实也不想承担风险、医生护士作为个人几乎没有承担那风险的能力。最后的结果应该和现在差不多,在哪个机构出问题,医闹继续去哪个机构。
4.随着人口的老龄化,医疗医护的资源将会进一步短缺。医疗的设备、医药价格都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相对下降,但是医生护士的时间成本、技能成本不仅不会下降,还会随着供需关系的倾斜越来越高。
5.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,贫富差距不断扩大,当前的基础公共医疗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先富起来的人群的便捷性、服务化、高逼格需求。患者人群由于疾病、财富的不同开始分化,特别是在慢性病、出行不便疾病、养老护理方面产生独特的服务需求。
在这样一个政治背景、社会背景之下,看看技术能带来些什么,如果有一天互联网医院成功了,社会医疗是什么样的?
医疗行业的改革给互联网从业者带来了希望和机会,互联网从业者在医疗行业并不是第一次进入,而是深耕多年。目前看医院的发展经历了大概有三个阶段:
1.信息化医院,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医院的信息化,实现无纸化办公为目标,将挂号、处方、档案各种资源进行数据管理,完成医院内部的信息化,医院推出自己的挂号网站、账号体系,医院依然自成一体,这一阶段仍然在进行。
2.网络医院,这一阶段主要是整合不同医院的资源,通过互联网来连接用户。通过问诊、咨询、上门服务、挂好、送药等一列非核心的需求。互联网企业介入到了医疗资源的患者端,但是最核心的治疗还是非法的。
3.互联网医院,这一阶段将互联网与医院完全整合,互联网医院将成为公共医疗补充,医生、护士资源的能力得到释放,大量的特殊医疗服务将大量迸发。比如专家会诊、远程问诊、家庭医生、智能硬件、日常检测、上门服务上等都会产生新形式的应用,互联网企业会结合物联网、智能化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建立立体画的患者形象,并通过超出公共医疗服务来满足这部分用户群体。这一阶段掌握患者端的互谅网企业如果能得到医疗资质,建设自己的医护资源,可以更快的分流消费能力强、公共医疗不能提供有效服务的人群。阿里、腾讯、微医、好大夫、春雨医生、等一大波公司以及开始布局。
鉴于医疗行业的最核心优质医疗资源、国家政策等都会长期掌握在公立医院,同时医疗行业的发展多种多样,我们主要看看互联网企业介入之后,医养结合的大背景下上门服务业务的发展。我们以现有的医护到家作为标杆。
官方微信公众号
详情咨询客服
快速链接
合作热线
· 业务咨询:010-80881314
· 内容合作:010-80881314
· 客服热线:010-80881314